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张悦)失眠问题或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困扰。9月21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在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的“2025 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分享到,当下我国睡眠障碍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高发病率以及发病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二是共病持续性上升,即焦虑、睡眠障碍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睡眠障碍也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降低甚至癌症的影响因素,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
从生活方式到药物干预,人们对失眠和睡眠障碍治疗的认识和理解正不断加深,对于“优质睡眠”的追求也不断深化:它不仅关乎夜间休息的质量,更直接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和生活体验;失眠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睡得着”,转向“睡得好+白天精神好”。
心理、生理、生活节律等因素均会导致失眠 多种方式可干预
黄志力在活动中分享到,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生活节律紊乱等,有一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内分泌失调等疾病与失眠密切相关,此外,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也可能导致失眠。
数据显示,失眠发生率很高,且呈慢性化和长期化,甚至中小学生也面临失眠问题。此外,共病问题也严重影响睡眠健康,例如,68%的焦虑症患者和45%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在当今社会,睡眠障碍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在什么情况下失眠需要向医生求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指出,在门诊中,常有患者因“没睡好”而焦虑、认为自己失眠,但日常生活中此类情况很常见,能够达到睡眠障碍标准的则相对较少。正常的睡眠时长为6~8小时,不失眠、不打鼾,白天功能良好,是较为推荐的睡眠状况。
若出现入睡困难,躺床超过3小时仍未入睡;或睡眠后觉醒时间达2次或30分钟以上;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都需引起关注。“关注不见得存在问题”,岳伟华介绍,出现相关症状后可通过相关量表筛选是否有失眠症状,有相关症状需要通过检查确诊是否为睡眠障碍。
若确诊为睡眠障碍,可采用适当心理调节、常规用药等方法,部分患者通过放松、冥想等手段也可显著改善症状,用药方面除了传统药物,还可以使用达利雷生等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类药物,不必过于担心。若失眠持续超过3个月、每周超过3次以上,需要引起重视并接受专业干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赞教授指出,优质睡眠有六个维度:
一是合理的睡眠时间。成人一般6~8小时为宜,老年人睡眠9小时以上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糖尿病发病率。
二是好的睡眠效率。不建议不睡时躺在床上,这会增加卧床时间、降低睡眠效率。
三是规律的睡眠。有些人周末睡到中午才醒,会破坏睡眠节律。
四是合适的睡眠时间。比如,有的人“睡得晚、起得晚”可能问题不大,但“睡得晚、起得早”就会影响日间功能。一些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已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看到别人还在睡觉而觉得自己也有失眠问题,实则不然。
五是合理的睡眠质量。白天要尽量进行合理活动,如晚上喝咖啡会干扰睡眠。
六是白天要有足够的觉醒。白天要有充分活动保证有足够觉醒,晚上才能睡得更好。
破解传统药物难点 失眠可“精准治疗”
在药物治疗失眠障碍方面,此前已经有三代失眠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清华长庚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逢春介绍了三代失眠药物的发展。
她分享到,人们对失眠的认识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1912年,巴比妥类药物作为镇静安眠药上市应用于失眠治疗。此后苯二氮䓬类药物上市,并不断更新迭代至今。多个“Z类安眠药”上市,其在半衰期和作用方面优于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但此前的药物作用靶点在γ—氨基丁酸受体上,都侧重于加强镇静环节。
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虽能提高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但会破坏睡眠结构,患者使用后容易感到疲惫,且长期使用有依赖和成瘾风险。一些呼吸系统的疾病患者使用时可能会存在问题,甚至长期应用会出现认知障碍甚至跌倒、老年人骨折等风险。
以达利雷生为代表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药物的面世,开启了失眠治疗的新阶段,实现了失眠的“精准治疗”。
于逢春表示,食欲素通过作用于食欲素受体1和食欲素受体2维持觉醒状态,这两个受体在脑组织中分布不同,食欲素受体1主要分布在脑干,参与睡眠周期转换、调控情绪、缓解压力、增强记忆等;食欲素受体2的高表达能够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通过两个受体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维持觉醒状态。达利雷生作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其能改善夜间睡眠和日间功能,且获国内外指南一线推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王玉平教授分享到,作为非镇静促眠药,达利雷生因独特作用机制,可抑制过度觉醒,实现夜间优质睡眠,并改善日间功能,不增加清晨困倦,无戒断反应和反跳性失眠。
他介绍,达利雷生半衰期约8小时,睡前服用可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其主要表现为减少入睡时间35分钟、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30分钟、延长总睡眠时间1小时,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效率,且不会产生次日残留效应。国内外III期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在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具有一致性。
在药物的应用方面,中日友好医院张晓雷教授分享到,作为呼吸科医生她在临床中发现,睡眠呼吸暂停和失眠两类疾病经常交联在一起,在治疗过程中较为棘手,患者治疗依从性也较差。失眠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是双刃剑,既通过觉醒恢复呼吸,同时觉醒又破坏睡眠结构,睡眠结构的破坏和频繁觉醒又会造成呼吸调控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因抑制上呼吸道肌群,部分患者使用受限。而达利雷生等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为这类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选择,尤其对老年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为适用。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永忠教授提到,与传统长期广泛应用的镇静催眠受体激动剂不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药物对老年人尤其是睡眠较浅的人群更具吸引力。达利雷生的半衰期较短,为8小时,更符合人体正常的睡眠周期,避免了长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带来的次日残留效应,如嗜睡、头晕、乏力等,是能帮助改善日间功能的可选药物。此外,达利雷生对共病焦虑抑郁的人群也很重要,其安全性高,耐受性好,成瘾性低,是更好适用这部分人群的选择。
关注睡眠质量 失眠药物“不可怕”
王赞指出,从大众层面来讲,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至关重要。例如,规律作息、白天保证至少半小时室外光照、下午不喝咖啡等。睡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在失眠治疗方面,首选CBT-I(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疗如声光电磁、虚拟现实等,白噪声和音乐疗法以及传统中医中药都能够应用到失眠的治疗中。药物治疗也很重要,随着新型失眠药物的出现,临床用药的目标已不再是快速入睡,而是追求接近自然睡眠的质量。
她表示,“日间功能受损是失眠诊断的标准之一,也是失眠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样也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诉求之一。因此对于失眠的管理应该关注全天24小时,而不仅只关注夜间症状。”
既往有很多患者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忽视睡眠障碍的治疗,实际上,当下的睡眠障碍治疗已不必“谈药色变”。达利雷生未被列入精神药品管制目录,患者获取便利性高,支持长期用药。
王玉平指出,过去传统药物半衰期长,可能对日间功能有影响,且部分药物因有依赖和滥用倾向从而需进行管控。经过多年药物研发,这些担忧已得到根本改观,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就像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一样,失眠患者可以“对症治疗”,保证良好睡眠让白天有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状态。近十年,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失眠治疗现状,不仅日间功能不受影响,甚至比不吃药或安慰剂组更好,让患者能够放心服药,既可按需治疗失眠,长期治疗也成为可能。
岳伟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临床上患者对用药存在较大思想负担,尤其是部分年轻群体担心一旦开始用药就得长期服用,而这种担心非常普遍。对于正常睡眠或偶尔失眠或者倒时差的情况,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患者长期失眠,即连续三个月以上、每周三次以上,且睡眠量和质以及白天功能都受到显著影响,则需警惕并前往专业机构就诊。
在用药治疗方面,会根据患者需求量身定制方案改善失眠问题。对于轻微失眠,可以通过正念放松、深呼吸和运动等方法来改善;若自我调节没有显著改善,会考虑使用中成药或保健品等;若仍无效则会进行药物治疗,如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达利雷生等。对于部分药物无效的患者可能需使用安定类药物,甚至对于难治性失眠,会考虑使用精神科药物,以满足患者睡眠生理需求并保证次日功能。
岳伟华介绍,针对睡眠问题,大众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纠正,比如一些群体偶尔睡不着就特别担心,容易引发焦虑;一些群体担心未达到建议的睡眠时长就是睡不够;还有的群体觉得睡眠问题不大,能克服,忽略其对身体的影响。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打鼾虽常见,但严重病理性的打鼾如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对心脏、生理功能、记忆功能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要全面评价睡眠的量和质,以及白天的功能和情绪,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探索睡眠诊疗新模式 开展全国睡眠障碍筛查
国家卫健委将“睡眠门诊服务”列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彰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慢病防治前移与规范管理的决心。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睡眠障碍现状、建立睡眠大数据库、探索睡眠诊疗新模式,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于2023年正式启动,至今已为全国266家医疗机构授牌。此次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又有北京老年医院等22家医院代表获授牌。
“项目旨在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睡眠监测,提供数据依据和防治路径,从而减少国家医保基金支出,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以睡眠健康为支点,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贡献睡眠力量。”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秘书长皮巍巍表示。
达利雷生已在全球多国上市,是目前唯一获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改善日间功能的DORA类药物,且已在2025年6月在国内上市。该药获《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A级证据I级推荐,以及《2025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推荐A级证据,作为失眠治疗一线药物。
先声药业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论坛上发布了“全重求索计划”神经与失眠领域开放课题。实验室主任、先声药业执行董事唐任宏博士介绍,实验室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积极拓展达利雷生上市后新领域研究,为神经、精神类共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失眠亚组人群带来更多真实世界用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