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团再次走进了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淅淅沥沥的秋雨仿佛向人们述说着这座千年古城沐浴后的新风貌。在南阳期间,采访团足迹遍布于卧龙区、邓州市、淅川县等地,从千年书院的青砖黛瓦到移民新村的白墙红檐,从渠首大坝的碧波清流到社区书屋的暖光书香,在雨幕的映衬下,南阳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文化根脉愈发清晰,实践担当格外鲜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以文脉传承筑牢文明根基、以生态守护擦亮文明底色、以基层治理书写文明答卷,奏响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动人交响,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明新答卷”。
文脉传承:千年底蕴奏响当代文明新声
南阳市卧龙区中兴社区诸葛书屋(资料图)
南阳的文明基因,深植于千年积淀的文化土壤,在当代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生。采访团首站走进邓州市花洲书院,秋雨顺着古朴的棂星门瓦檐滴落,泮池碧水倒映朱红廊柱,为这座北宋书院增添了几分诗意。庆历六年,范仲淹在此挥毫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让花洲书院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坐标。历经近千年风雨,书院在累圮累修中保留了园林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南北风格在此交相辉映。“春风堂”内,复原的讲学场景里,木质桌椅仿佛 还留存着当年学子的体温;“范文正公祠”中,《岳阳楼记》石刻经雨水浸润,字字铿锵有力。“范公的忧乐精神,就像这书院的书香,从未因岁月流逝而消散。”讲解员的话语,道出了文脉传承的真谛。即便雨天,仍有研学团队撑伞驻足,经典诵读声在书院内回荡,千年文脉在朗朗书声中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
9月23日,邓州市花洲书院在开展“家风讲堂”活动。(南阳市文明办供图)
不远处的邓州宋金商业街遗址,雨雾为考古遗存蒙上了一层“时光滤镜”。2021年发掘的2700平方米遗址区内,宋金时期的砖构排水系统纹路清晰,商铺地基的砖石上还留着当年的磨痕,出土的邓窑青瓷碗釉色莹润,铜钱币轮廓依稀可辨。遗址展馆内,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着复原的市井图景:酒肆旗招猎猎,货郎摇铃而过,商户与顾客含笑议价,生动再现了“商旅辐辏”的盛景。一块刻有“公平交易”的残碑静静陈列,讲解员感慨:“从宋金时期的诚信匾额,到如今的文明商户评选,商业文明的‘诚信’内核在这里代代相传,成为南阳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因。”
在南阳市中心城区,医圣祠的银杏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鲜亮。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的祠庙,是“医圣”张仲景的安息之地,青砖灰瓦间满是岁月痕迹。如今,南阳正全力建设医圣文化园,推动《伤寒杂病论》古方与现代制药技术碰撞融合,“全球中医圣地”的蓝图在雨雾中徐徐展开,让传统医药文化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文明力量”。南阳市实验中学立足清代宛南书院旧址,将“培育心怀家国之君子”的文脉融入日常教学,校园里的“君子墙”经雨冲刷后,学生们的善行记录愈发清晰,千年文脉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实践中,成为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
生态守护:渠首清流映照文明担当
9月23日,淅川县邹庄村移民文化广场上,大喇叭正在播放《会长说事》。(南阳市文明办供图)
“一渠清水北上,两岸绿意盎然”,这是采访团在淅川县九重镇见到的动人景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如巨龙横卧,作为向京津冀豫送水的“总阀门”,碧绿的渠水从这里出发,蜿蜒千里。为守护这泓清水,南阳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部生态文明的“守护史诗”:对380多家造纸、冶炼等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否决大型建设项目40多个,县财政收入一度下滑近40%。如今,淅川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61.7%,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每一滴北上的清水,都凝结着南阳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更彰显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明担当。
这份奉献精神,在全国文明村邹庄绽放出别样光彩。走进邹庄村,“江山论”广场上,“涌泉”雕塑的水珠滴落有声,与“吃水不忘掘井人”的石刻遥相呼应,诉说着移民群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村部文化活动中心内,文明实践的故事、农家书屋的书香、文明积分墙的记录相得益彰,将移民奉献精神与生态发展理念深度交融,让“守护清水”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也让文明新风在村庄落地生根。
官庄工区牛三门村的荷悦书苑,则为乡村生态文明注入了文化灵魂。这座依托祖宅翻建的书苑,藏书10万余册,从农业技术手册到生态保护典籍一应俱全。每日清晨,志愿者与村民围坐诵读经典,书苑外的田埂上,生态沟渠潺潺流淌。“书本教我们种好地,更教我们护好家。”村支书的话道出了核心——南阳的生态文明,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外在呈现,更在于通过文化浸润,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民心,在点滴实践中扎根生长。
基层治理:民生烟火绘就文明新图景
南阳的文明底色,最鲜活地体现在基层治理的烟火气里,藏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卧龙区光武街道中兴社区,0.4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承载着近万居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河南省文明社区”,这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暖意融融:书法班的墨香与合唱队的歌声交织,勾勒出文化惠民的生动场景;老人带着孩子在微地形绿化游园里休憩,尽显社区的宜居温度。社区书屋更是居民的“文化粮仓”,5300余册图书采用“图书馆管理+书店模式+社区服务”机制,开馆至今,人流量超23万人次,借还图书2万余册,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也让文明在邻里互动中传递。
9月24日,南阳市人民公园艺术团舞蹈队正在卧龙区中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排练国庆节舞蹈。新华网记者 程丹 摄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南阳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南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内,40余名心理治疗师与专职人员组成专业团队,依托国家知名专家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沙盘室里,孩子通过玩具倾诉心声;团体辅导室内,志愿者引导青少年释放压力。中心还与校园、社区联动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如同一张温暖的“守护网”,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守护着他们的成长之路。
在南阳市人民检察院大厅内,“全国文明单位”的牌匾熠熠生辉。自2015年起,这里连续四届获此殊荣,全市检察系统更涌现出4家“全国文明单位”、3家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实现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覆盖。“文化育检”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检察文化长廊里,法治故事与文明标语相映成趣;办案区内,温情接待与规范执法并重。“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办案时多问的一句关切,是释法时耐心的一次讲解。”检察官的话,诠释了法治南阳的文明内涵——让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同行,让文明成为司法工作的内在追求。南阳在司法领域的文明实践,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文明刻度”,擦亮了文明法治的城市底色,营造了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从花洲书院的忧乐情怀到渠首大坝的清水长流,从邹庄的移民新风到社区的志愿暖光,南阳的文明故事,写在历史遗存的脉络里,刻在生态守护的坚守中,融在民生烟火的细节间。
采访团离去时,南阳的晚霞为医圣祠的银杏镀上金边,渠首的清水仍在向着北方奔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南阳正以文脉传承、生态守护、基层治理为抓手,不断解锁新时代“文明密码”——“文明中国”的南阳答卷,正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千年古城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愈发璀璨。(“文明中国”采访报道组:程丹 李栀子 党建,通讯员孟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