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疗破解HR+/HER2-晚期乳腺癌耐药困境 廖宁:靶向PAM通路与药物可及是关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29 14:02:56
来源:新华网

精准治疗破解HR+/HER2-晚期乳腺癌耐药困境 廖宁:靶向PAM通路与药物可及是关键

字体: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吴起龙)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亚型占比达70%,是临床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尽管该亚型早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约30%的患者会进展至晚期,且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20%左右,尤其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患者往往会面临治疗选择有限、生存质量下降等多重困境。

近日,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做了《临床视角——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临床诊疗升级》的专题演讲,她明确表示,针对基因改变、经CDK4/6抑制剂治疗后的HR+/HER2-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涌现的AKT抑制剂、PI3Kα抑制剂等创新药物,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利器,有力推动了我国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CSCO与SSO、ESMO、ISOPT国际学术组织高层对话会圆满落幕,各方代表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廖宁做《临床视角——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临床诊疗升级》专题演讲(受访者供图)

会后在接受采访时,廖宁表示,HR+/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突破耐药瓶颈,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让精准诊疗成为可能,同时需多方合力推动创新药物可及,才能真正为患者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针对该亚型患者的长期治疗需求与耐药挑战,精准分型、靶向治疗与药物可及性提升,将成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方向。”她补充。

Q1:从目前的数据来看HR+/HER2-亚型的患者是当前乳腺癌患者中的主流群体,请简单介绍一下,该群体的占比是多少?治疗负担有多大?

廖宁:作为乳腺癌的主流亚型,HR+/HER2-患者虽总体预后较好,但长期治疗带来的负担与持续存在的复发风险,始终是临床诊疗中的难题。该亚型患者占乳腺癌总人群的70%,内分泌治疗是其核心治疗手段,且无论绝经前后,患者通常需接受长达10年的标准内分泌治疗。其中,绝经前患者需额外联合5年药物卵巢去势,绝经后患者则需坚持7-10年内分泌治疗。

长时间用药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延续性负担,药物相关毒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内分泌治疗药物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关节损伤及靶器官毒性等不良反应,尽管临床可通过辅助用药缓解,但仍无法完全消除患者的身心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三阴性乳腺癌“3-5年集中复发”的特点不同,HR+/HER2-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0年内,仍保持每年1%-2%的复发率。这种‘远期复发’风险让患者长期处于担忧中,也对临床随访与后续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

Q2:为何部分HR+/HER2-患者会对原本有效的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产生耐药呢?

廖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其实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2000年乳腺癌分型技术将HR+/HER2-患者划分为Luminal A、Luminal B亚型,但彼时仅能通过Ki-67指标区分恶性程度;直到2015年第二代测序(NGS)技术普及,我们才真正看清患者个体间的基因差异——这正是耐药与复发的核心原因。

2009年,我的一名患者,是HR+/HER2-、Ki-67仅5%的早期患者,经规范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后,2014年突然出现全身多器官转移,通过遗传检测发现,患者携带母系BRCA2致病性突变,采用创新靶向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9年,转移病灶完全消失;到2025年患者再次复发,液体活检显示其PAM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的PTEN基因发生体细胞变异,改用AKT抑制剂后,仅1个月肿瘤指标便明显下降。

另一名早期乳腺小叶癌患者,9年内分泌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二代测序发现PI3K基因突变(我国HR+/HER2-患者中该突变率达44%,远高于西方人群),针对性使用PI3K抑制剂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这两个病例印证了PAM通路异常在耐药中的关键作用。PIK3CA、AKT1、PTEN等基因变异会导致PAM通路过度激活,进而引发内分泌治疗、化疗及CDK4/6抑制剂耐药,我国约57%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此类基因改变。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让临床能够通过“检测-找因-靶向”的路径,为耐药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国际权威指南亦明确建议,HR+/HER2-晚期患者应在确诊晚期、一线治疗前及疾病进展时进行基因检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Q3:从社会层面看,为了改善这部分患者群体“有药难及”的困境,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共同努力?对于2025年新医保谈判,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廖宁:针对HR+/HER2-患者的耐药难题,临床已涌现出多款前沿治疗药物。目前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针对内分泌治疗继发性耐药的ESR1突变,已有靶向ESR1的药物可逆转耐药;

二是针对PAM通路异常,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等口服靶向药可覆盖通路内多基因变异,为患者延长内分泌治疗获益时间;

三是针对HER2低表达人群(HR+/HER2-亚型中部分患者存在HER2超低表达),第二代ADC药物(由抗HER2抗体、连接体与抗微管药物组成)已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选择。

尽管创新药物疗效明确,但“有药难及”曾是患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对此,国家医保政策与地方惠民险的推进,正逐步破解这一难题。“广州市‘穗岁康’等惠民险,每年仅需168元保费,即可覆盖包括ADC药物、PAM通路抑制剂在内的多种靶向药,患者无需院外购药,直接在医院即可享受报销。”她以某款ADC药物为例,其最初在美国定价高达28万-30元/针,如今通过惠民险覆盖,大幅降低了患者负担。

作为临床医生,最无奈的并非药物支付问题,而是面对复杂病例时找不到耐药原因。当前更需推动基因测序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头部医院已建立“临床-病理-多学科会诊”的NGS闭环模式,未来需通过继续教育、技术推广,让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医院也能掌握精准诊疗技术。

唯有将精准分型、靶向药物与可及性保障相结合,才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高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的目标,让更多HR+/HER2-耐药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纠错】 【责任编辑:王钰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