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吴起龙)2025-2027年为“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定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在媒体沟通会上详细介绍了医院针对儿童、家庭及医务人员构建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回应社会对儿童心理服务的关切。
“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资源稀缺,2019年统计仅500余人,目前虽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儿童群体相比仍杯水车薪。”张晓鸣说,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希望通过构建可触、可及、可持续的服务模式,为行业提供示范性服务范式,助力儿童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首儿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
四个维度发力:从“身心同治”到家庭协同守护
在沟通会上,张晓鸣拆解了首儿所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架构,围绕“覆盖全场景、服务全人群”目标,形成四大关键板块。
她介绍说,多学科协同实现“身心同治”该是体系的核心基础。针对急诊留观患儿、慢性病患儿及肥胖患儿等重点群体,首儿所推出“全院一张床”模式,打破科室壁垒,建立“临床识别—心理评估—分级干预”的无缝链条。
“去年10月刚到首儿所时,遇到过晕厥患儿,一天发作多次,心内科排查无躯体问题,会诊后发现孩子环境变化、家庭关系等,诊断分离转换障碍。”张晓鸣回忆道,通过与家庭沟通、梳理孩子内在冲突,患儿晕厥症状很快便消失了。
她表示,截至2025年9月,该模式已服务超300名患儿,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均通过联合会诊解决了“查无器质性问题却症状反复”的难题。
多元化服务矩阵则覆盖不同需求层级。张晓鸣称,首儿所构建了“门诊医疗+病房会诊+心理咨询+心理支持+社工服务+健康科普”的立体网络:门诊针对情绪障碍等提供诊断治疗;病房会诊将心理服务嵌入躯体疾病诊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可解决亲子冲突、轻度情绪困扰等问题;医务社工还会提供游戏陪伴、哀伤辅导,并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家庭解决经济、学业难题。
“我们不仅治‘已病’,更注重‘治未病’。”她表示,对于未达到疾病程度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可引导其回归正常轨道。
此外,该体系还聚焦家庭赋能与职工素养提升。张晓鸣介绍,通过家长课堂、社群平台、每月直播课及科普文章推送,首儿所将服务延伸至家庭,帮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首席照护师”;院内开展的“心悦读书会”已举办35场,700余人次医务人员参与,同时通过儿童心理测量、团体治疗等培训,提升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打造“前哨站”。
直面临床难题:实施分层管理,技术助力破局
针对服务体系的实际运营效果、创新探索及难点时,张晓鸣透露,自2024年10月启动会诊工作以来,除300余例会诊案例外,门诊量也持续增长。“我们近期还启动了招聘会,扩大团队规模以应对需求”她补充说。
她还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12-13岁男孩出现“一瘸一拐”却查无神经问题的症状,神经内科请精神科会诊后,通过心理暗示与家长指导,孩子很快恢复了正常行走。
为破解儿童精神科医生资源不足的难题,首儿所正探索技术赋能。“目前,我们已上线‘预问诊系统’,家长挂号后可提前填写孩子就诊原因、成长史等信息,缩短诊疗时间。”张晓鸣说,未来还将升级数字人版本,同步评估家长焦虑程度,诊疗过程不仅帮助孩子治疗心理问题,还要帮助孩子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
据悉,首儿所正在研发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体系。她解释说,现有评估工具多源于成人或认知较好的大孩子,新系统会针对不同人群、场景提供报告与指导,还计划通过AI机器人与孩子互动,实现低龄儿童心理问题的主动筛查。
对于“身心同治”的难点,张晓鸣坦言核心是“需求量大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需分层管理:严重精神症状由精神科医生介入,轻度心理支持由咨询师、社工承接,科普需求通过线上平台满足。
张晓鸣表示,首儿所希望未来能将这一服务体系打造成全国示范项目,为更多医院提供可复制的模式。“‘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口号,更要落实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医务人员身上,让专业服务触达更多角落”。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