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张悦)9月20日,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任指导单位、晖致医药公益支持的2025年“心路公益活动——一起走出心健康”在西安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年龄“40+”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防控重点人群,通过健步走及科普宣教等形式,呼吁全社会加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合力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群体的防治。
“心路公益活动”爱心使者杨澜在致辞中分享,长期关注公众健康的她了解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拐点”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能够从当前的上升趋势中‘扭转’,实现平稳乃至持续下降。“拐点”的到来,对每个人来说都预示着一个更健康的未来:更多的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即使不幸患病也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真正让患者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实现这一愿景的起点正是全民健康意识和素养的提升,这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
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方合作是应对复杂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途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不是任何一个单位或领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需要专业医生深度参与、公益基金会广泛动员、大众积极配合和社会积极响应。他分享,今年是第二届举办心路公益活动,这种跨界联合是非常好的尝试,在健康宣教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25年“心路公益活动——一起走出心健康”在西安城墙揭幕启程
心脑血管疾病需引起重视 合力推进“拐点”早日实现
实现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由增转降的“拐点”,需要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政策与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合力。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表示,心血管疾病目前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之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疾病负担正愈加沉重。过去,许多人可能认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属”,但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
尤其是40岁及以上人群,正处在人生与事业的关键阶段,却同时面临心脑血管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的挑战,这要求必须将防治关口前移,刻不容缓。推动从“治”到“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保护全民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路径。从倡导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到重视日常“四高”科学管理,这些都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轻全民疾病负担的关键措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表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为医疗服务和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但要真正战胜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心路”公益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有力推动者,它将专业学会、公益基金会、制药企业、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紧密连接起来,共同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关爱患者群体,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未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推动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及疾病全周期管理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科普宣教、科学诊疗和学科发展中去,为达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目标,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晖致中国业务中心负责人任强表示,提升患者心脑血管健康水平、打造高质量慢病防控体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心路”公益项目应运而生,以实际行动,通过健步走、科普宣教、慈善捐赠等多元形式,提升全社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意识。这与晖致“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使命高度契合。
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晔
王晔指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作为领域内的权威学术机构提供坚实医学指导、确保项目科学性;爱心企业通过资源支持、确保项目高效落地;医学专家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专业知识;基金会作为放大器和连接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将专业医学知识推送知识给大众。通过学会、基金会、企业和临床专家多方合作的模式,共同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果。
聚焦“40+”群体生活方式改善 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马长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下我国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还存在的重要挑战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还不够,需要让大众都把血压管好、把血脂管好,要普及健康的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有良好的健康习惯。此外,还需多方面激励,鼓励更好的健康方式,全社会营造促进健康的环境。
他表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要从小孩起培养健康的习惯,不单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各类慢病的防治都需要健康生活习惯。年轻时良好的健康习惯对个人而言是终身受益的,能够推动健康指标可以达到个人遗传基因允许的最佳状态。
马长生表示,心路公益项目促进了健康意识的广泛传播,公众越来越重视健康。只有千千万万的公众重视了健康,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才能够真正、早日达到拐点。随着中国的心脑血管防治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过政策推进、公众的健康教育和社会不断投入,他认为,心脑血管病防治一定会很快接近拐点,再过10-15年就会步入更高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教授
袁祖贻接受采访时表示, 本次心路公益活动将参与者重点放在了“40+”群体,这一年龄范围相较于患者患病时间更加前移。心脑血管疾病过去几乎都是中老年疾病,而现在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前移。“40+”群体相对面临着较大的家庭压力和工作压力,对健康的管理有所放松或没有关注到,在这一阶段血压、体重、血糖等指标慢慢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已经慢慢起始。还有一部分病人在“40+”的年龄出现发病高峰,因此推进中老年疾病预防年龄的前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心路公益活动也希望呼吁公众及早重视健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他分享到,西安等北方城市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区域。过去医院在健康管理方面是相对被动的状态,忙于救治病人。只有把关口前移,主要精力放到让病人早预防、不得病才能够改变现状。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各界携手合作,让市民知道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预防。因此,未来医院也将积极带动公众参与健康管理,控制血糖、血压、体重等,不吸烟,管理好健康生活。
杨澜接受采访时分享到,现在正处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方式改变使得高血压、高脂、高糖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此外,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得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同样出现挑战。心脑血管疾病有年轻化趋势。
因此,她希望通过心路公益活动呼吁更多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均衡营养和饮食、迈开腿健步走、进行日常运动,同时注意心理健康、管理压力,各方面一起行动,享受健康、有活力、有品质的生活。
深耕心脑血管领域 推动患者健康意识持续提升
任强接受采访时表示,近五成死亡病例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晖致作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一份子,长期深耕于这一关键领域。晖致始终将提供高品质药品作为核心使命,致力于通过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案,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并积极助力心血管疾病拐点的早日实现。
晖致中国业务中心负责人任强先生
在提供高质量药品的同时,晖致高度重视疾病知识的普及与健康意识的提升,着力推动提升公众与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为此,晖致推动有温度、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并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患者教育方式。任强分享到,从最初聚焦空巢老人,到如今关注承载着工作压力与家庭负担的“40+”群体,“心路公益活动”项目旨在将不同关键高危群体推向大众视野,精准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心血管防治理念。患者的认可也证明了这一方向的正确性,未来晖致将继续坚持这一路径,不断递进和改善,使其成为患者喜闻乐见且能切实提升健康意识的长效行动。
同时,晖致将致力于赋能医生,与学术协会及相关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整体诊疗水平,建设高效的慢病综合管理体系。任强表示,许多患者尤其是60岁左右人群,常同时患有冠心病、关节炎、痛风等多种疾病,当前专科分诊模式在面对共病患者时存在局限性。因此晖致将通过提供跨专科的通识知识培训,帮助医生打破专科壁垒,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综合性健康问题。为患者在就医时能获得更连贯、更全面的诊疗建议,最终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与患者的就医体验。
任强表示,未来公司将不仅继续传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单一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更将着眼于患者共病的复杂实际情况。通过搭建专业平台,联合医疗专业人士和媒体力量,向患者传递整合性的慢病管理知识,推动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理念。通过赋能医生与促进多学科协作,共同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综合管理生态,是晖致坚定不移的长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