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吹拂,2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烟波浩渺,环湖景区山岚连绵。这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浙江第一大天然湖泊东钱湖,曾被郭沫若赞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
以制造业闻名的海洋城市宁波,东海之滨飘来的大湖奏鸣曲,让这座工业强市有了别样的气质。
无独有偶,180多公里外的西湖,湖山美景也不再只是旅游名胜,正成为发展人工智能等科创产业的环境要素。山温水软的杭州,开始锤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实力。
宁波和杭州取长补短、相向奔赴,让人们看到了这对合计占全省GDP近半的浙江“双子星”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以结构优化实现动能转换、品质提升,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世界不少名城都有名湖,但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人只知其濒临东海,拥有已连续16年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宁波舟山港,却不知道它还拥有浙江最大的湖泊,具备山水城市的潜质。
清晨,一名市民带着爱犬在宁波东钱湖畔雨中散步。胡学军摄
东钱湖是潟湖演变的海迹湖,唐代就有治理记录,水域面积是西湖的三倍多,拥有山、湖、林、草、田、岙、茶岭、古村、禅寺等丰富的景观元素。
日暮晨光,湖上气象万千。和人流熙攘的西湖相比,东钱湖更多一种隐逸气质。元代诗人袁士元有诗:“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
对工厂和外贸企业星罗棋布的宁波而言,海洋的澎湃运力是实打实的“硬支撑”。目前,宁波舟山港连通全球600多个港口,集装箱航线总数达308条,2025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近10%。
相形之下,湖泊代表的休闲、文旅、生活属性,在城市产业格局中不易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空间不能止步于满足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性需求,还须具备融合生活、生态的内生性驱动力。
宁波既是海洋城市,也是湖区城市,在“湖海共生”中,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人为本,推进城市能级跃迁,这是一局大棋,而东钱湖堪称“棋眼”。
随着宁波城市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多年来,东钱湖的功能定位在不断优化,从“旅游度假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后花园”,到休闲旅游、国际会议、总部经济三基地支撑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从前,东钱湖水质一度为总体Ⅳ类、局部Ⅴ类。20多年来,当地围绕东钱湖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如今,湖面水质保持在总体Ⅲ类、局部Ⅱ类,森林覆盖率超60%,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田园、山林、溪流、荒野等多样化自然系统构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众多飞鸟、鱼类、昆虫和走兽以自己的方式给大湖奏鸣曲增添旋律。
东钱湖也是一座文化湖,留有王安石等名人的足迹。湖上有始建于南宋的岳鄂王庙,还有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湖畔的韩岭古村,走出了书法家沙孟海、创办北洋女医学堂的金雅妹等乡贤。
驻足湖岸远望,“城-湖-山”为轴线的空间格局初显,“东钱湖宋韵文化圈”串珠成链。近年来,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南宋石刻公园等文化地标陆续落成,多位国际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散布湖畔,融入乡土,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蕴含江南廊桥韵味,在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要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地干部说,持续挖掘呈现湖区环境特质,使之更加适合人的审美生活。据统计,景区去年的游客接待量超900万人次。在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中,老街和帆船、湖鲜和咖啡、民宿和亭阁,点缀成一幅生动的“共富图”。
近千年前,王安石在东钱湖疏浚水利,阐发他笔下“溪山相照明”的务实美学,苏东坡在西湖经世济民,勾画“晴好雨奇”的良辰美景。今天,两地正在高质量发展中共同营造绿水青山、浓淡相宜的城市境界。(作者:方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