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尹栋逊:西安炎炎-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5 10:46: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尹栋逊:西安炎炎

字体:

  7月14日至16日,西安市最高气温连续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上,15日甚至直冲42摄氏度。那几天正在西安休假,真切感受到西安的热辣滚烫。

  空气微烫,我们不敢冒犯骄阳,唯有避其锋芒,趁日出不久或日落之前,走出酒店空调房,略略游览。即便如此,也是出门一身汗。

  来西安穿汉服打卡拍照的姑娘们,热情高涨。一个个提着裙摆,在钟楼、大雁塔周边,趁着古建夜景,寻找心仪的拍照点位。旁人看了要替她们喊热,她们倒不觉得苦,可见热爱能抵热浪。

  大慈恩寺院落外墙,排满了拍照的摊位。一个摊有一位摄影师,一盏能往院墙上投影“长安”字样的射灯,还有两盏补光灯。摊位与摊位挨挨挤挤,沿墙根自成一排,墙脚下竟没有一寸空闲地。向大唐不夜城方向望去,游人更是摩肩接踵,像北京的厂甸庙会。不同的是,厂甸庙会在冬季,人们乐于挤挤凑热闹,现在却是盛夏,人挤人更觉酷暑难耐。

  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称“陕历博”)参观的人们劲头也不低。陕历博提前5天放票,我一连三天准时登录官方微信号预约门票,经历几乎一样:网页下午5点准时卡顿,几十秒后恢复畅通,新放出的1.2万张门票已经一抢而空。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上拍摄的赤金走龙。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陕历博展厅里人潮汹涌,空调马力全开,也不能把气温降到舒适的26摄氏度,有聪明的小孩扒着空调出风口乘凉。在第四展厅《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现场,一位管理员把自己的座位放在安全出口边,借着从门口流进来的凉气,她的工作环境才有所改善。我笑着对她说:“空调不给力呀!”“人这么多,凉快不了!”她说。

  天热,却没有游客打退堂鼓,毕竟能进馆与这么多国宝面对面,已是幸运,馆外还有多少人求之不得。

  旺季每日最大承载2万客流量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成了陕历博本馆的平替。秦汉馆所在的西咸新区,处于西安、咸阳之间,从本馆开车到秦汉馆要走30多公里。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我既去了本馆也去了秦汉馆,到达秦汉馆检票口时,当日余票还剩700多张。陕历博许多镇馆之宝在秦汉馆展出,比如反映战国时期匈奴文化的金怪兽,真品在秦汉馆,本馆展出的是复制品。类似情况还有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鎏金铜蚕等重量级文物。

  秦汉馆采用高台建筑的外观形式,拔地倚天。主入口在高台之上,门前石台阶连接地面与高台,游客在登临过程中,仿佛有“上朝”的感觉。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下午3点,若非鞋底厚,台阶几乎烫脚。怕晒得太久,我们一溜烟儿冲刺。从秦汉馆出来已接近傍晚7点,步行约一公里到秦宫地铁口,孩子们走得汗流浃背、面颊绯红。

  西安之行,唯一在户外感到丝丝凉意的,只有晚上9点在大雁塔北广场看喷泉。喷泉水面超2万平方米,喷头逾千个,主喷泉高达60米。恢宏的音乐和绚丽的灯光助阵,整个表演蔚为大观。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喷泉洒下水汽,水汽落在人脸,带来片刻的惬意清凉。

  喷泉一柱又一柱,随着音乐节奏,奋力冲高。我盯着一柱喷泉的水头,发现一个有趣细节:若后发的水珠,持续超过上一个水珠的高度,喷泉就稳稳地长高,反之则落下去。在十四朝古都西安,看完这样的喷泉表演,令人不禁想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佳句。

  音乐喷泉表演结束后,热浪瞬间挟裹而来。气压对人的压迫,本来久已不觉,此刻因为热浪加持,压迫感分外明显。

  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辈出的土地,英雄们贡献的能量积累至今,造就了辉煌灿烂的西安历史文化,又转化成热辣滚烫的文旅魅力。

  在饭馆吃饭时,我分别邂逅从福建来的一家四口、从浙江来的一对父子,他们不约而同感慨西安天气炎热。天这么热,还有这么多人到此一游,无非是要到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品一品历史的味儿,鼓一鼓迈向未来的劲儿。(作者:尹栋逊)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