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丨青泥岭上蜀道不再难-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23 09:55:30
来源:新华网

诗意中国丨青泥岭上蜀道不再难

字体:

  7月14日,一辆汽车行驶在青泥岭上的乡村公路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发出的感慨。

  蜀道,是古代连接关中与巴蜀地区、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区的道路,也是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

  李白《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生动地刻画出山的巍峨、路的崎岖。诗中的“青泥”就是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的青泥岭。这里地处西秦岭腹地、嘉陵江上游、甘陕川三省交界处,陇蜀古道“祁山道”和秦蜀古道“陈仓道”交叠于此。

  青泥岭上的青泥古道,自古就是由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一度作为官道而存在。青泥岭脚下的青泥村,是古道上重要驿站青泥驿的所在地,村子广场上立着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雕塑,两人都在诗中写过青泥古道,杜甫在从天水南下成都的途中更是亲身体会过这段路的艰辛。从青泥村向南走上青泥岭,沿途的碑刻、摩崖石刻、碥道和栈道遗迹等,都在诉说着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

  历史的车轮滚过千年。今天的青泥岭下,嘉陵江涛声依旧,古蜀道旁,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着嘉陵江一路南下的宝成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316国道和十天高速等各等级道路在青泥岭附近纵横交错,天陇铁路、天成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正在建设中,一个全新的立体交通网络在青泥岭下徐徐展开,见证了“蜀道不再难”的发展变迁。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青泥岭拍摄的碥道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青泥村拍摄的青泥驿石碑。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青泥村,徽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曹鹏雁在介绍一件古代石马槽。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青泥岭上,徽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曹鹏雁在介绍一块刻有“远通吴楚”字样的清代石碑。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青泥岭上拍摄的明代“玄天神路”摩崖石刻。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游客在青泥岭古蜀道遗存旁走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青泥岭拍摄的古蜀道遗存。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青泥岭下嘉陵古栈道的栈道孔遗存和复原的栈道。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青泥村,游客观赏李白和杜甫的雕塑。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一辆汽车行驶在青泥岭上的乡村道路上。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拍摄的青泥岭上的村庄和乡村道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拍摄的青泥岭主峰铁山和乡村道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拍摄的青泥岭主峰铁山和乡村道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4日拍摄的青泥岭脚下的青泥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4日拍摄的青泥岭脚下的青泥村和乡村道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嘉陵江两岸的宝成铁路(右)和328省道(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十天高速公路徽县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5日,一列火车行驶在嘉陵江畔的宝成铁路上(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嘉陵江黄沙河大桥(上)和宝成铁路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5日,火车和汽车分别行驶在嘉陵江两岸的宝成铁路和328省道上。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天陇铁路徽县段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这条连接天水与陇南的快速铁路干线是甘肃省首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铁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agebreak

  7月15日拍摄的天陇铁路徽县段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这条连接天水与陇南的快速铁路干线是甘肃省首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铁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