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马尼拉9月29日电 记者手记丨马尼拉的“两副面孔”
新华社记者聂晓阳
傍晚时分,菲律宾马尼拉通多区一隅的哈皮兰贫民区,残垣断壁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几周前这里突发大火,数百间棚屋化为灰烬。如今,焦黑的灼烧痕迹依旧清晰,受灾民众已用废木板、铁皮和塑料布匆匆拼凑起新的屋顶。
据菲律宾消防局统计,大马尼拉地区每年发生数千起火灾,通多等贫民区是火灾高风险区域。电线私拉乱接、屋舍密集、通道逼仄……这些因素叠加,使火灾一旦发生便极易蔓延。
走进哈皮兰,潮湿、烟熏与垃圾混杂的气味扑面而来。狭窄曲折的巷弄如同迷宫,很多地方两人并肩都难以通行。民众居住的棚屋由废木料、铁皮与塑料布拼凑而成,有的屋顶还压着石块以防被大风掀翻。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里的男人多半在附近垃圾山拾捡塑料瓶、旧铁片和纸箱,以换取微薄收入;女人则在屋前清洗、分类垃圾,或摆小摊补贴家用;孩子们年纪尚幼,便已学会随父母拾荒或搬运废料。回收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送来多少,我们就收多少。这就是他们赖以维持生计的方式。”
这里最令人触动的是所谓“拾荒菜”——垃圾堆里捡出的剩肉,清洗后再油炸端上街头出售。记者在当地朋友陪同下目睹了制作过程:残肉被反复清洗、裹粉下锅,最终端上餐桌。有人在简陋饭馆里一边吃一边笑称,这是“改善生活”。
即便如此,如菲律宾前总统发言人埃内斯托·阿贝拉所说:“如果你以为吃‘拾荒菜’就已经算是贫穷,那还没有真正见过贫困。最极端的贫困,是连三餐都无法保证。”这句话点出了“拾荒菜”背后的民生困境。
菲律宾民调机构“社会气象站”今年8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49%的家庭自认贫穷,另有31%认为自己“接近贫穷”。这意味着几乎每两户家庭就有一户感到生活困顿,折射出宏观经济增长与民众“体感”的落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菲律宾经济近年来保持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但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仍在40左右,表明贫富差距依旧显著。
与哈皮兰贫民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尼拉另一端的博尼法西奥环球城。这里摩天大楼林立,奢侈品牌商场灯火辉煌。摩天大楼与铁皮棚屋比邻,玻璃幕墙的辉煌与垃圾堆旁的简易篮球场并存,“两副面孔”共同勾勒出马尼拉的真实剪影。
这“两副面孔”并非彼此隔绝,而是紧密交织,提醒人们: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亮丽的天际线,更在于能否缩小社会的裂缝,让更多人能真正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