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科学家周义朋:扎根戈壁为“核”来-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22

14:4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5版 新华智见

“候鸟”科学家周义朋:扎根戈壁为“核”来

2025-07-22 14:45: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 新华智见

  那年,32岁的周义朋第一次踏足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

  新疆东部吐哈盆地,与“生命禁区”罗布泊隔山相望。十红滩戈壁,降水躲着风沙,夏日地表温度可达80℃以上,冬日泼水即成冰。

  沉寂的荒漠,矿藏的热土。一批批地矿工作者打开核工业“粮仓”的大门,寻找黄沙之下的点点希望。

  周义朋套上工装,在忙碌与孤寂间辗转十余载。

选择

  初见周义朋时,他身着正装,鼻梁上架着一副半框眼镜,手里握着笔记本。很难将眼前这位儒雅的教师,与十多年前老照片里那位单脚陷入及膝的积雪,身上衣物结满冰晶,脸冻得通红的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

  1996年,22岁的周义朋从数学教育专业毕业后,留在了家乡江西九江。30岁之前,他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人生,但内心深处,“还想提升自己”的念头不断闪现。

  2004年,他重返校园。彼时,被称作“核能粮仓”的战略资源铀矿,采冶技术正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绿色高效开采技术亟待突破。

  攻读研究生期间,因地浸采铀核能开发项目需要,东华理工大学急需选派人手赴新疆开展野外试验。

  “半路出家”的周义朋再三争取,这股执拗劲儿,让导师看见了他在大漠扎根的潜质。

  带着这股劲头,他踏上了那片人迹罕至的土地,开启了全新的“第二人生”。

榜样

  2006年3月,正是新疆戈壁风沙肆虐的季节。青年们坐上一辆新疆矿冶局试验队的车,向荒漠腹地狂奔。空气被黄沙搅得混沌,“分不清究竟到了哪,也感觉不到时间走了多久”。周义朋回忆,直到车辆骤然停下,才恍然回到现实。

  等待他们的是几辆铁皮包裹的老旧寝车,七八个人挤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沙尘透过缝隙钻进车内,睡觉也得戴上口罩。从几十公里外运来的生活用水,队员们都舍不得用来洗脸。

  这地方非来不可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天然铀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巨大的缺口使得我们不得不依赖大量进口。”周义朋介绍,国家急需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探并提升铀矿开采技术,以保障自有“口粮”安全。

  彼时,新疆十红滩铀矿开发遇到难题,因矿化度过高,地浸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化学堵塞,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李学礼、史维浚等老一辈铀矿地质专家的带领下,一批批学子走进了这片戈壁滩。

  说起铀水文地球化学专家史维浚,周义朋格外激动。“那时,史老师已经年逾古稀,由于现场条件十分艰苦,学校担心史老师身体,只答应他在野外最多待一个星期。但当他投身其中,便将那些叮嘱抛到脑后。”

  对于周义朋而言,史维浚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他从学生到老师的一路成长,直至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坚持

  几千个日夜,周义朋都是在戈壁荒漠度过的。

  2008年,因新启动的核能开发项目野外工作需要,周义朋从吐哈盆地转到伊犁。这一次,他作为现场试验负责人,开展生物地浸技术的全新探索。

  “原地浸出技术在美国、苏联早有应用。无须将矿石采出,地表破坏小,无废石尾矿,可开采低品位矿床,无需井下作业,相较于传统采矿,在经济、环保、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说起专业,周义朋眼里都是光,“但我国铀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一些难处理的铀资源,需要在技术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因而必须依托长期大量的试验。”

  现场试验开弓没有回头箭,越是极寒恶劣条件下,越要时刻保持待命状态。

  “严寒天气使工艺系统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停车’,必须在1小时内排除问题,否则整个管道系统将被彻底冰冻,来年春天才能化开。”周义朋回忆,有一次凌晨3点多,试验现场突然停电,他和电工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巡线排查故障,半个小时内系统得以恢复。巡线途中,他掉进井坑磕伤了小腿,仍咬牙坚持下来。

  试验块段的选择、钻孔的施工与成井、试验工艺系统的设计与建造、试验条件的设计与参数控制……周义朋亲力亲为,研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他“营盘”不动。

  每年临近暑期,人员最紧缺。参与科研的学生因为考试等原因陆续返校,需要五六个人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试验,有时只剩他一个人。有一次,野外试验进入关键期,周义朋忙得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硬撑了两个月,终于等来了支援的学生。

  对自己苛刻的周义朋,将温柔留给了学生和矿山上的青年技术人员。他带着年轻人到工厂车间“出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有他在的地方,是试验场,更是课堂。野外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周义朋亲自下厨给学生们“开小灶”,黄豆酱、拌饭酱、牛肉辣椒酱3种配料精准配比的独家拌面,成了学生们最想念的那口儿。

牵挂

  2006年周义朋离家时,女儿只有5岁。她最怕的就是每年3月,因为父亲会像候鸟一般准时“飞”走,直到年底才返回。

  “为什么别人的爸爸都能在学校里上班,你却年年不在家?”面对女儿的疑问,周义朋一时语塞。

  直到女儿上高中后,有一天,她转来一篇讲述铀矿山老职工坚守一生的报道,问道:“爸爸,你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回信息说:“我为你感到骄傲!”那一刻,周义朋落泪了。

  2012年,周义朋的妻子罹患恶性肿瘤需要尽快手术,野外试验也到了关键时刻。他归心似箭,却又寸步难行。

  直到五六天后设备调试完成,周义朋才带着一束鲜花才赶到医院。看到突然出现在病房门口的周义朋,妻子一下愣住了,呼之欲出的问候,没赶上眼泪掉落的速度。

  10多年来,周义朋先后转战新疆吐鲁番十红滩矿床、伊犁512矿床和510矿床等,平均每年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经过多年攻关,周义朋主持设计建成的微生物地浸采铀工艺系统,为我国低品位铀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2024年9月,由中核集团与东华理工大学联合组建的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标志着铀资源与核遥感领域开启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阶段。

  虽然不再长期驻扎戈壁荒漠,周义朋仍是毫不停歇。身为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高等研究院副主任兼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他依然带领着团队奔忙在矿山。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毓珊)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周义,试验,需要,铀矿,技术,资源,学生,新疆,系统,戈壁